- 詳細信息 Information
9月12日,首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南向通道國際供應鏈合作圓桌會•冷鏈物流專場(Roundtable on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 Cooperation inThe Southern Transport Corridor - Special Session of Cold Chain Logistics)在南寧紅林大酒店舉辦,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首席顧問丁俊發出席大會并講話。
丁俊發在講話中指出,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進一步推進全球化,全球采購、全球生產、全球流通,全球消費成為新趨勢。經濟全球化背景下,物流先行將成為經濟和產業發展的主要支撐;而對大多數企業來說,供應鏈已從戰術層面,上升為企業、產業、城市、區域、國家的戰略層面,供應鏈績效指數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。在一個國家內,企業供應鏈是基礎,國家供應鏈是根本,產業、城市與經濟區供應鏈是重點;目前,物流與供應鏈的科技化進程加速,使其成為改造傳統產業,提升價值鏈的新動能。丁俊發認為,一個國家物流能力,主要是搞好五大通道建設:商流通道、物流通道、信息流通道、資金流通道與人文流通道,五路通的出現是大勢所趨,是實現物流現代化的主要標志。
針對此次中國—東盟國際供應鏈合作,丁俊發指出,未來打造國際供應鏈合作體系要做好產業鏈重構。在全球產業布局調整期,在中國產業走出去的關鍵期,重構東盟的產業鏈,充分利用東盟的資源、勞動力優勢,以物流作為“一帶一路”的先行者,助力中國—東盟形成各具特色的、產業布局雙向的、互動互聯的產業集聚區,打造共享的研發中心、生產中心、銷售中心;借助中國物流業的強大基礎,打造中國—東盟一體化物流體系。
以下為丁俊發演講實錄:
一、變化的世界
當今世界,正處于大發展、大變革、大調整時期。習近平主席2018年7月25日在南非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指出,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!拔磥硎,將是世界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十年,是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加速演變的十年,是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的十年”。
變化的世界,要高度關注以下五個重點。
第一、世界經濟仍處于亞健康與弱增長調整期,下行壓力仍然很大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,全球經濟增速從5%左右下降到3%左右,全球貿易與投資增速下滑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,未來5年,全球經濟年平均增速在3.7%,全球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并未有效解決,新舊動能轉換並未有效實現。
第二、美國為了自身利益,挑起全球貿易戰,全球化進程受挫。美國遵循帝國木桶理論,堅守工業、科技、金融、軍事、文化五大霸權,為了使美國再偉大,永遠第一,首先打響了工業保衛戰,國內減稅,進口商品加稅,特別把矛頭指向中國,因為中國從2010年,制造業產值就超過了美國。但歷史會證明,美國政府打錯了算盤。
第三、世界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,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世界的時代正在演變。經濟上早已形成美國、中國、歐盟、日本、金磚國家等主要經濟體。世界治理結構也將做出調整。
第四、中國倡導的“一帶一路”受到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,對完善全球發展模式,建設命運共同體將起到重大作用。五年來,已和103個國家與國際組織簽署了118份合作協議,貨物貿易超過5萬億美元,對外直接投資超過600億美元,中歐班列已開出1萬列,為當地創造了20多萬個就業崗位,許多國家抓住“中國機會” ,發展自己。
第五、全球進入互聯網時代,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,成為時代進步的主要動能?萍加肋h是第一生產力,創新永遠是動力源泉,互聯網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、新能源等等,使工業農業生產、流通業、金融業都發生巨變。
二、變化的物流
物流起步于美國,美國物流組織名稱的變更標志著全球物流發展的演變。1963年,成立美國實物配送協會(美國實物流通管理協會),1985年,更名為美國物流管理協會,2005年,更名為美國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。對應了全球物流經過實物配送、一體化綜合物流到供應鏈物流三大發展階段。
全球物流的變化,我認為要充分關注以下五個趨勢。
第一、經濟全球化的推進與調整勢不可擋,物流要有全球化視野。經濟全球化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,市場經濟又進一步推進了全球化,全球采購、全球生產、全球流通,全球消費,所有的國家都不可能單打獨斗,而物流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支撐,所以,每個國家的物流都是開放的、全球化的。以2017年為例,全球有37.75萬億的貨物要在全世界物流,物流業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產業。但全球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,帶來了不平衡、不協調、不可持續增長的矛盾,物流業的發展同樣要做出調整。
第二、供應鏈已從企業的戰術層面,上升為企業、產業、城市、區域、國家的戰略層面,供應鏈績效指數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。在一個國家內,企業供應鏈是基礎,國家供應鏈是根本,產業、城市與經濟區供應鏈是重點。要很好研究世界500強的企業供應鏈,研究美國、德國的國家供應鏈,研究日本、韓國的產業供應鏈,研究紐約、東京、新加坡、深圳的城市供應鏈。世界銀行每二年一次發布的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2018年中國排26位,比2016年靠前了1位。我呼吁,要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關注,也要引起東盟各國的高度關注。2014年在北京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,經充分討論,提出建立亞太經合組織供應鏈聯盟,促進綠色供應鏈合作,但并沒有完全落實。
第三、物流與供應鏈的科技化進程加速,使其成為改造傳統產業,提升價值鏈的新動能。互聯網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在物流與供應鏈領域大量應用,產生了數字物流與數字供應鏈,智慧物流與智慧供應鏈,使物流與供應鏈從機械化的1.0,經過信息化的2.0進入智能化的3.0階段。
第四、物流的硬實力與軟實力雙輪軀動,成為必然選擇。發達國家在完善硬實力的同時,更注重軟實力提升,發展中國家重點是補硬實力的短板,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,特別是立體的綜合運輸體系,現代庫。我認為,一個國家物流能力,主要是搞好五大通道建設:商流通道、物流通道、信息流通道、資金流通道與人文流通道,五路通,是實現物流現代化的主要標志。
第五、電子商務,特別是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,將成為全球物流的新亮點。信息技術的發展,使個性化消費成為可能,人們不僅追求商品品質,還要求成本降低、時間快捷、實時體驗,電子商務特別是跨境電商適應了這種要求,人們可以足不出戶購買全球產品,但最重要的是依賴物流送達千家萬戶。以中國為例,跨境電商試點城市己擴大到35個城市,交易額最近二年連續增長一倍以上,中國的跨境電商帶動了全球特別是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發展,國際航空物流進入黃金發展期。
三、打造中國—東盟國際供應鏈合作體系
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第一大進出口貿易國,第一大工業制造國,第一物流大國,全球金融危機以來,對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%。無論世界多么復雜多變,中國將繼續保持6%左右的中高速增長。而東盟10國,是全球經濟重心轉向亞太的一個重要區域,發展的空間很大。中國—東盟自貿區有19億人口,GDP超過6萬億美元,貿易量占全球的13%,是目前人口最多的自貿區,也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自貿區。中國—東盟自貿區2010年以來,在各個國家的努力下,合作共贏,取得了巨大成績,包括瀾滄江—湄公河.合作行動計劃同樣取得很大進展。
根據世界物流業、供應鏈的發展趨勢,根據中國—東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,我對重塑中國—東盟國際供應鏈體系提出五條建議。
第一、產業鏈重構。中國—東盟山水相連,資源稟賦各具優勢,產業結構各有特點,互補性強,合作潛力大。要充分利用東盟的資源、勞動力優勢,在全球產業布局調整期,在中國產業走出去的關鍵期,重構東盟的產業鏈,在中國—東盟形成各具特色的、產業布局雙向的、互動互聯的產業集聚區,打造共享的研發中心、生產中心、銷售中心。中國政府宣布,未來15年,中國要進口24萬億美元商品,吸收2萬億美元的境外直接投資,對外投資總額也將達到2萬億美元。到2020年,中國—東盟的貿易額要達到1萬億美元,東盟各國可以做很大的文章。
第二、借助中國物流業的強大基礎,打造中國—東盟一體化物流體系。包括物流基礎設施,特別是綜合運輸體系;物流裝備與技術,特別是信息化;物流企業與企業物流,特別是領軍企業;物流的行政管理與行業自律,特別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。建議根據不同需求,可以企業對口合作、城市對口合作、省際對口合作。目前,中國的京東、順豐、阿里巴巴都已進軍東南亞物流市場,合作前景廣闊。
第三、利用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,特別是“一帶一路”的推進,物流先行。在東盟,已在建的有中泰鐵路、瓜達爾港、雅萬高鐵等。還可擴大到集裝箱運輸、城市配送、公路港、航空港、信息港、物流樞紐建設與合作。推進單一窗口口岸通關模式,使物流進一步便利化。在空間布局上,每個國家都可以建一個國際物流中心,實施國內外的供應鏈集成。
第四、成立中國—東盟物流聯盟,設理事會,制定中國—東盟自貿區物流總體規劃,協調各國物流業的發展,開展國際合作。
第五、在中國開展對東盟各國的物流人才的學歷教育(包括中專、大專、本科、研究生),開設高級物流管理、物流工程、供應鏈管理人才的在職教育。
我認為,中國—東盟自貿區物流與供應鏈的合作可以跨入一個新階段,共同打造國際供應鏈合作體系。
2018年9月12日于南寧